運作策略極大地影響整個供應鏈運作,包括計劃策略以及計劃實務、生產模式等,是企業的供應鏈的總體策略。
大家都熟知了3種供應鏈運作策略,即推動式、拉動式和混合式。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,再談談在選擇這些策略的時候,要考慮哪些因素。
推動式:客戶需求尚未確認,基于預測決策生產與/或配送
拉動式:客戶需求確認后(通常用收到客戶訂單代表需求確認),決策生產與/或配送
運作策略 |
交貨周期 |
對變化的應對 |
決策主要約束 |
主要收益 |
適合產品類型 |
推動式 |
短 |
遲緩 |
庫存風險 |
規模效應 |
產品規格通用; 產品升級換代慢 |
拉動式 |
長 |
快速 |
交期滿足客戶要求 |
風險低 |
定制化產品; 快速迭代產品 |
混合式 |
中 |
中 |
兼顧 |
適中 |
廣泛 |
混合式:前端推動式、后端拉動式
表一,三種運作策略的對比
表一,三種運作策略的對比
運作策略 |
產成品生產決策時機 |
半成品生產決策時機 |
原材料采購決策時機 |
運作依賴 |
推動式 |
客戶訂單來之前 |
客戶訂單來之前 |
客戶訂單來之前 |
預測準確性 |
拉動式 |
客戶訂單來之后(除了部分安全庫存需求) |
客戶訂單來之后 (除了部分安全庫存需求) |
客戶訂單來之后 (除了部分長周期或安全庫存需求) |
供應鏈敏捷性 |
混合式 |
客戶訂單需求 |
推拉分界點前后對應客戶訂單來之前或之后, |
客戶訂單來之前 |
均衡 |
表二,三種運作策略的對比(續)
實際運作中會發現對同一類產品,分別考慮某個單獨要素得出的結論可能是恰恰相反的。例如,計算機行業,它們是快速更新的產品,而且快速貶值,最好是接到訂單再生產(拉式的),可是因為交貨期的關系,往往需要根據銷售預測來生產,兩個結論是相反的。 如果我們能夠突破藩籬,創造條件去主動選擇更好的運作策略,形成行業運作方式變革,那么企業將取得無可比擬的優勢。DELL公司開創性地把計算機行業推動式運作策略轉化為混合式運作策略,在接受到客戶訂單后再裝配計算機,鑄就了霸主地位。
當然我們更多看到的是風險轉嫁而不是風險消除,例如家電行業、汽車行業經常選擇經銷商承擔需求預測不準的風險,同時利用巨大的產業鏈中心廠的優勢,由供應商承擔零部件庫存,汽車整車廠就變成了純粹的拉動式運作。